思政课堂“上新”――一条“大运河”让学生从身边出发,走向世界

分享到:

思政课堂“上新”――一条“大运河”让学生从身边出发,走向世界

2024-10-27 22:22: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漫步于古老运河之畔,用心感受千年运河文化的流动史诗;穿梭在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中,侧耳聆听历史的回声与现代文明的交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人大附小”)打造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运河课程近日在颐和园博物馆正式启动,几十名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在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大运河沿线,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搏。   这门课以大运河为出发点,从其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等方面展开研究。比如,“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大运河的文化名片”“大运河的舌尖美味”“大运河的服饰美学”“大运河的建筑美学”“生态与环境保护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内容,并融入了建筑建模、戏剧文化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何不靠一根钉,不借助任何黏合剂,建造一座结实的高楼和桥梁?在古代就有这样一种建筑智慧,匠人们在凹凸之间,将木头的高和低、长和短巧妙拼接,建造了许许多多‘奇迹’,这就是榫卯结构。”上完榫卯结构中的科技与智慧课之后,四年级学生靳元溪为自己学到新知识兴奋了很久,他说:“通过这次课程,我不仅了解了什么是榫卯结构,还明白了大运河的很多知识,以后还能将榫卯结构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让人大附小党委书记、校长张冬梅很受触动。她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在参与课程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还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   该校学生叶芳语上过漆扇制作课,大家先挑选自己喜爱的腰果漆颜色滴入水中,将腰果漆拨开或吹开,再将宣纸扇左右晃动……叶芳语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大运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好奇心被激发,开始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大运河课程不仅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且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人大附小党委委员、道德与法治学科负责人李峥向记者介绍,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团队教师通过对大运河全面深入地挖掘,探寻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发现这一流动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转化为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还广泛覆盖道德与法治、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故事在这里上演,沿岸的古镇、古建筑、碑刻等文物古迹,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人大附小教学副校长赵俊强看来,大运河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是进行思政课教育的绝佳素材。“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文化遗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李峥觉得,以往许多中小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思政课的内容只是传授一些道理和知识,缺乏实际意义。而大运河课程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比如通过观察运河两岸的植被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低年级的学生会学习到运河在不同季节的特点,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深入研究北京段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大运河文化。此外,英语老师也可以将大运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易出席并发表了讲话。她表示,大运河课程是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的具体行动。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如何做好内容衔接,打造适合大中小学不同学龄段特点的思政课?   前些年,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开设了大运河与中医药文化等相关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表示,人大附中与人大附小将在人民大学的指引下,加强协同合作,增进沟通交流,循序渐进地开设好思政课,让思政课体现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整体水平和成效。   在人大附小南长河书院执行院长刘叶翎看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大运河”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挖掘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那些能够指引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深层次价值观。比如,榫卯结构中所蕴含的精巧与和谐,“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要做建筑学家,而是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随着课程的深化,人大附小还计划与国外的大中小学合作,开展关于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理解并传播中华文化。   人大附小道德与法治教师蒋晓华觉得,大运河课程通过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可以通过中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中国力量。“学生将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遗产介绍给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河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互鉴与共享。”   “我们努力将大运河课程打造成为一门立德树人的思政‘金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张冬梅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王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